记者 罗伟 报道:研究表明,当气温超过31℃时,老年人等身体较弱的人群就会感觉不适。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较差、基础疾病较多,高温天气下,如何保证身体健康?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十堰武当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贺茂华。
贺茂华介绍,高温、高湿、强热辐射天气可造成人体的体温调节、水盐代谢、循环系统、消化系统、神经系统、泌尿系统等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,可能会引发中暑,可能影响情绪稳定,也可能使原有疾病加重。
老年人高温天气应减少出门频率和时间,如果一定要出门,建议避开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段,尽量在背阴处活动或休息,避免太阳直接照射。
外出时,选择轻薄、宽松、具有防晒功能的衣服,务必携带足够的水,大汗之后要补充水,避免出现低钠、低钾血症。
如果出现乏力、恶心、头昏、心跳加快、口干舌燥等症状,尽快到阴凉处,并及时寻求帮助。
热射病是一种由于高温导致体温调节失败的病症,特别是在室外活动或没有良好通风的环境中较为常见。
前不久,家住茅箭区的王大爷,就因为高温天舍不得开空调,差点丢失性命。王大爷一向节俭,室外气温飙升至39℃,家中闷热难耐,他仍坚持不开空调。7月5日午后,家属发现其电话久未接听,赶回家中时,他昏睡未醒,浑身滚烫并伴有抽搐。紧急送往医院,诊断其为严重中暑,发展为热射病。好在救治及时,最终王大爷脱离了生命危险。
专家提醒,高温天一定不能硬扛。老年人、儿童、慢性病患者以及长时间户外工作者,均为热射病高风险人群。老年人使用空调时,温度保持在26-28度之间较为合适。
同时,夏季老年人家中应常备清凉油、藿香正气水、人丹等防暑药品,以备不时之需。
在高温环境中,人体为加强散热,血管扩张,血液集中于体表,心脑血管血液供应减少。同时大量排汗会导致体内水分流失,血液黏度上升,容易诱发脑卒中、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。
高温天气下如何预防突发的心脏危险?贺茂华介绍,老年人不要在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,宜选择温度较低的时段进行室外运动,以降低心脏负荷。但运动并不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禁区,合理、有效、规律的锻炼,可以提高特殊人群的心肺功能。
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,夏季应加强血压、心率、尿量和血糖等方面的监测,及时向医生反馈上述指标的变化。严格规律使用药物,切勿自行停用;适当增加门诊随访和相关检查的频率,根据医生建议及时调整用药(比如利尿剂、降压药、降糖药物等)。出现病情变化,应及时就医。
适当补水能降低血液黏稠度,但如果一次性喝水太多太快,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,造成血容量增加,加重心脏负担。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老人,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心梗。所以建议夏季喝水要少量且多次,不要一次性快速饮用大量水。
很多人在高温天因为口渴,喜欢喝含糖饮料或冰镇啤酒。事实上,高糖分饮料和酒精性饮料会使人体失去更多水分,在高温时不宜大量饮用。
夏季食欲不振、蛋白质摄入量不足的人,可以增加牛奶摄入量,提倡用“酸奶+水果”的组合来替代冷饮。相比于酸奶,冰淇淋、冰棍、雪糕等甜食渗透压较高,所含的糖分和脂肪更不容小觑,吃完之后只是口腔凉爽,不仅不能解渴,反而会加剧干渴状态。
饮食方面,应以清淡、易消化为主,尽量多吃一些含水量高的食物,如西瓜、黄瓜等。可适当吃一些瘦肉、鸡蛋等补充蛋白质,给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。避免过于油腻或辛辣的食物,这类食物会增加胃肠负担,可能导致消化不良或加重心脑血管病病情。
采取适当的防暑措施,看似简单却极其重要。贺茂华提醒,子女应定期关注老人居住环境,采用科学的方法,让老人安然度夏,健康快乐。
发现身边好中医 十堰武当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杨澄宇:行医六十余载,年过八旬仍在出诊
十堰武当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主任张仁强:内外兼治 中西结合,善治各类皮肤病疑难杂症
发现身边好中医 十堰武当中西医结合医院副主任医师张友让:躬耕杏林施仁术 一片丹心显担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