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研究针对抗逆转录病毒治疗(ART)背景下HIV感染者(PLHIV)心血管疾病(CVD)风险升高的临床问题,通过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揭示尼日利亚PLHIV中61.1%存在CVD风险,发现城市居住(aOR:1.48)、吸烟(aOR:2.16)、ART治疗≥10年(aOR:1.5)等关键预测因子,为HIV-NCD整合照护策略提供循证依据。
随着抗逆转录病毒治疗(ART)的普及,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HIV)感染已转变为可管理的慢性病。然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,心血管疾病(CVD)等非传染性疾病(NCDs)正成为HIV感染者(PLHIV)的新威胁。尼日利亚作为全球HI乐虎V负担第四大国,其PLHIV面临传统心血管风险因素、HIV相关炎症和ART代谢副作用的三重打击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到2030年预计73%的PLHIV将超过50岁,其中78%可能罹患CVD。这种流行病学转变暴露出当前HIV诊疗体系的重大缺陷——在资源有限的国家,针对PLHIV的NCD筛查和干预体系严重缺失。
为应对这一挑战,Abiodun Isah团队在《AIDS Research and Therapy》发表了开创性研究。研究人员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设计,于2024年2-5月期间在尼日利亚5个州的10个医疗中心纳入1,000例接受ART治疗的PLHIV。通过结构化问卷采集社会人口学特征、生活方式和家族史数据,结合医疗记录获取临床指标。采用WHO非实验室风险评估工具,综合体重指数(BMI)、腰臀比(WHR)、血压(BP)和血糖指标定义CVD风险。运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,所有统计通过SPSS v24完成。
主要结局:总体61.1%的PLHIV存在CVD风险,显著高于普通人群。其中46%处于高血压前期,8%确诊糖尿病。
保护因素:退休人员(aOR:0.56)和学生(aOR:0.29)风险较低,可能与活动量较大相关。
讨论部分强调三个关键发现:首先,长期ART暴露与CVD风险的剂量效应关系,支持了蛋白酶抑制剂等药物导致代谢异常的假说。其次,城市环境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放大了PLHIV的脆弱性,这可能是由于加工食品普及和体力活动减少所致。最后,家族史的影响提示遗传因素在HIV相关CVD中不可忽视。
该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:首次提供了尼日利亚PLHIV复合CVD风险的流行病学证据,打破了既往仅关注单一疾病的研究局限。提出的整合照护模型——将NCD筛查纳入常规HIV随访,针对高风险群体(城市居民、长期ART使用者等)实施强化干预,为资源有限地区提供了可行方案。特别是对高血压前期的识别,为早期阻断心血管事件链创造了机会窗口。
研究局限性包括未纳入孕妇和晚期HIV患者可能造成的选择偏倚,以及生活方式指标缺乏标准化测量。未来研究需开发适用于非洲环境的精准风险评估工具,并探索病毒载量、CD4+计数等HIV特异性指标与CVD的关联机制。
这项研究为全球HIV诊疗转型提供了重要启示:在实现病毒抑制后,如何延长PLHIV的健康寿命将成为新挑战。正如作者强调的,需要政策层面推动HIV-NCD服务整合,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血压、血糖监测能力,同时通过健康教育提升PLHIV的自我管理能力。这种全方位、全周期的健康管理理念,或将成为后艾滋病时代的新范式。